本报12月8日讯 永顺老司城遗址发现大型排水设备。今日,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泄漏,这一严重发现,或许能揭开老司城城墙800年不倒之谜。
2015年7月4日,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当选国际文化遗产,完成了湖南国际文化遗产“零的突破”。本年10月31日,经过国家文物局同意,老司城遗址发动新一轮考古开掘。
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涛介绍,新一轮的考古开掘区域在老司城的土司生活区,这个区域地势峻峭,是老司城最险峻的当地。
经过1个多月的考古开掘,考古队在土司生活区北部开掘出一段城墙。北部城墙长约44米,宽约3.8米至5.6米,残高2.8米,由内、外两道城墙组成。内墙比外墙建设得略早一些。内、外墙之间较宽的空间构成一条大型的排水沟,沟底用土坯砖堆填,并用沙质黄土夯实。
在多处峻峭地段,排水沟被规划成了阶梯状。斜度越大,阶梯的距离越短。斜度小、地势陡峭的当地,阶梯的距离相对较长。
在排水沟内部挨近出水口的方位,有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大型石块。张涛剖析,当山洪暴发时,巨大的水流经过北部城墙中的排水沟倾注,到排水沟尾部被大石阻挠,向四周构成散流。如此重复屡次,水势逐渐得到减缓,然后减轻了洪水对城墙、城门以及城门入水口的冲击。
“老司城建造在斜度很大的山上,虽利于防护外敌进犯,但存在严重的安全危险危险。这便是山洪的要挟。一旦山洪暴发,将对山坡上的土司宫廷和街巷导致十分严重破坏。”张涛介绍,大型排水沟和其尾部减缓水流冲击的大型石头的规划,有效地维护了城墙。这或许便是老司城城墙能长时间饱尝山洪检测、耸峙不倒的隐秘地点。■记者 龙文泱